XXX縣X鎮易地扶貧搬遷試點工程可研報告

                                          XXX縣X鎮易地扶貧搬遷試點工程可研報告

                                          1.1? 項目概要

                                          1.1.1項目名稱

                                          XXX縣X鎮易地扶貧搬遷試點工程。

                                          1.1.2項目建設單位及項目法定代表

                                          項目建設單位:XXX縣X鎮人民政府

                                          項目法定代表:X(X鎮人民政府鎮長)

                                          1.1.3項目承辦單位

                                          XXX縣X鎮人民政府

                                          1.1.4項目建設性質

                                          新建XXX縣X2009-2010年易地扶貧搬遷試點工程。

                                          1.1.5搬遷規模及安置類型

                                          易地搬遷X鎮X村6個自然村104戶471人,選址在本鎮龍潭坪村四岔溪安置點集中安置。

                                          1.1.6項目投資

                                          項目總投資估算574.7萬元。

                                          1.1.7項目實施期限

                                          項目規劃實施期2年,即2009— 2010年。

                                          1.2?? 編制依據

                                          1、國務院關于印發《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的通知(國發[2001]23號);

                                          2、國家計委關于易地扶貧搬遷試點工程的實施意見(2001年);

                                          3、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關于全面推進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的決定(鄂發[2002]4號);

                                          4、湖北省人民政府關于對部分特困地區實施開發式扶貧的通知(鄂政發[1998]50號);

                                          5、湖北省扶貧開發規劃(鄂政發[2002]27號);

                                          6、湖北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做好全省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鄂政發[2004]30號);

                                          7、湖北省計委關于進一步做好以工代賑開發式移民扶貧工作的通知(鄂計地區[2001]224號);

                                          8、宜昌市發改委編制的《湖北武陵山區搬遷式扶貧規劃》;

                                          9、《XXX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

                                          10、《XXX縣扶貧開發規劃》(2001-2010);

                                          11、XXX縣《“十一五”時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鄉鎮和試點村規劃匯編》;

                                          12、《XXX縣生態移民規劃》(2008-2015);

                                          13、《宜昌市新農村住宅設計參考圖集》。

                                          第二章 項目區概況

                                          2.1? 項目所在縣——XXX縣基本情況

                                          XXX縣地處鄂西南山區的清江中下游。東連宜都市,西接恩施X苗族X州巴東縣,南抵五峰XX縣,北鄰秭歸縣和宜昌市城區。東西長94.5公里,南北寬63公里,國土面積3424平方公里。全縣轄11個鄉鎮154個村968個村民小組,總戶數141190戶,總人口41.46萬人,其中鄉村總戶數104169戶,農業人口353601人;農村勞動力204097人,其中女勞動力95049人。

                                          X是湖北省唯一的一個集“老、少、山、庫、窮”五位于一體貧困縣?!袄稀?,X是全國256個老區縣之一;“少”,X是全國117個少數民族X縣之一;“山”,X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坡度在25度以上的山地有20多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80%;“窮”,2002年X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庫”,清江流域貫穿全境,自上而下梯級開發建設三個水電站,形成了全國罕見、湖北獨有的一壩(隔河巖大壩)兩庫(高壩洲水庫、隔河巖水庫)縣,兩庫水面面積達118平方公里。

                                          2006年全縣登記在冊的貧困農戶為36.2萬戶12.28萬人,分別占全縣農戶的34.59%和人口的29.55%。其中絕對貧困農戶19647戶人口6.68萬人,分別占全縣農戶的18.86%和人口的16.12%;低收入貧困農戶有16382戶5.57萬人,分別占全縣農戶的15.73%和人口的13.43%。全縣每年平均返貧人口1100人,返貧率為0.3%。

                                          2.2? 項目單位——X鎮基本情況

                                          2.2.1自然條件

                                          2.2.1.1地理位置

                                          X鎮地處X西南部清江中下游,東接龍舟坪、磨市鎮,南接大堰鄉、五峰漁洋關鎮,北與鴨子口鄉隔江相望。項目區位圖見插頁。

                                          2.2.1.2地質地貌

                                          X鎮屬新生代以來強烈隆起的云貴高原東延尾部向平原過渡地帶,地質構造隸屬于揚子江下游東西向構造帶的西延部分。武陵山脈南嶺石門支脈和巫山余脈分別由西南和西北切入境內,構成西高東低的地勢。鎮內山巒起伏,山嶺重疊,峽谷幽深,溝壑縱橫,最高海拔2341米,最低海拔201米。

                                          2.2.1.3氣候條件

                                          X鎮的氣候類型系明顯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征是溫暖濕潤,降水充沛,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雨熱同季,四季分明,無霜期較長。同時由于山高谷低切割深,呈現出極為明顯的垂直

                                          地帶性差異。清江河谷地帶年平均氣溫16℃,高山區年平均氣溫12℃;平均無霜期285天,其中低山區275—300天,高山區200天以下;年平均日照時數1500—1900小時,日照百分率36—38%。多年平均降水量1335.5毫米,最小年降水量811.9毫米,最大年降水量1754.3毫米;自然災害主要有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春季低溫陰雨,夏季洪澇,秋季干旱,冬季寒冷,高山區出現冰凍天氣;公路沿線、清江庫區周邊常發生小型滑坡、巖崩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2.2.1.4土地情況

                                          X鎮國土面積525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積4495公頃。復雜的地形、地質條件和立體氣候,形成了多種土壤類型,主要有黃壤、黃垸壤、棕壤、石灰土、紫色土、潮土、水稻土等土類。由于處于亞熱帶濕潤山地,表現出土壤類別處在紅、黃壤地帶的北緣水平地帶特征。

                                          2.2.2社會經濟狀況

                                          1987年撤區建鎮,2001年行政區劃調整時,由原麻池鄉、X鎮合并為現X鎮,鎮政府駐地莊溪。全鎮轄26個行政村(居委會),170個村民小組。2006年末全鎮總人口54936人,其中,城鎮人口3062人,農村人口51874人,男性28683人,女性26253人。2006年全年人口自然增長率0.76‰。全鎮有學校11所,有衛生機構64個。

                                          2007年全鎮完成生產總值2.2億元,農業實現總產值12075萬元,糧食總產16231萬噸,水果總產0.2302萬噸,蔬菜總產0.6981萬噸。全年造林268公頃,林木覆蓋率達到73.2%。

                                          2.2.3 貧困現狀和貧困類型分析

                                          2.2.3.1貧困現狀

                                          X鎮是國家、湖北省、X縣扶貧開發工作的重點地區。其貧困現狀表現為:

                                          一是貧困人口比例高。2006年全鎮登記在冊的貧困農戶為3917戶21152人,分別占全鎮農戶的53.26%和人口地40.78%。其中絕對貧困農戶1324戶人口8766人,分別占全鎮農戶的28.64%和人口的16.92%;低收入貧困農戶有2593戶9128人,分別占全鎮農戶的21.34%和人口的17.64%。

                                          二是貧困人口分布面較廣。X鎮26個村,有18個村是湖北省確定的重點貧困村,占全鎮的69%。2007年,全鎮仍有2個行政村不通公路;9個行政村不通郵;3個行政村不通電話;242個自然村不通廣播電視;12個行政村沒有解決飲水困難,有1.05萬人沒有用上安全衛生飲用水。

                                          2.2.3.2貧困類型分析

                                          一是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并存,貧富差距仍在繼續擴大。2006年底,全鎮有絕對貧困人口8766人、低收入貧困人口9128人。如果按嚴格意義上的相對貧困標準衡量,該鎮的貧困人口更多。同時貧困群體的弱勢地位突出,收入差距不斷擴大。

                                          二是區域貧困與插花貧困并存,扶貧成本仍在繼續增加。一方面,一些貧困人口聚集區遠離城鎮經濟社會中心,生產生活條件差,水、電、路、通信和公共服務等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脫貧難度大。另一方面,一些插花貧困人口居住分散,很容易作為少數人群而被忽視、被邊緣化。這些貧困人口大多居住在災頻發的地方,抵御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的能力很弱,一遇災病和市場波動,不少人又會飽而復饑、暖而復寒。2007年至2008年初該鎮遭受暴雨、山洪、滑坡、泥石流、冰雪等多種自然災害,全鎮26個村有近5000戶1.6萬人不同程度受災。因災損壞房屋115戶402人238間,其中已成危房不能居住的有25戶85人62間,因災倒塌房屋11戶38人28間,共轉移安置災民38人,飲水困難人口1.05萬人,因災傷病人口52人。據統計,全鎮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820萬元,其中農業直接經濟損失420萬元。

                                          三是生存貧困和發展貧困并存,自我脫貧能力難以提高。貧困人口家庭大多呈現“一多兩少兩低”的特點,即家庭病號多,勞力少、現金收入少,文化程度低、非農就業比例低,家底薄弱,收入單一,增收渠道窄,維持生計難。同時,這些窮困戶素質偏低、缺技術、缺積累、生活負擔重、生產生活條件差、可以利用資源少、獲取市場信息難,既難以貸款發展生產實現自我脫貧,又難以抵御自然風險、市場風險以及家庭變故風險。

                                          2.3? 搬遷村及搬遷戶基本情況

                                          X村位于X鎮西南部,村域35.86平方公里,與五峰XX縣接壤。村內最高海拔1900米,平均海拔1200米。村轄6個村民小組,437戶1567人。村中心距X鎮政府43公里?,F有在耕面積200.4公頃,林地面積3200公頃。2007年全村人平純收入899元。列入本項目整體搬遷的自然村6個,區位圖見插頁。

                                          X村屬X的重點扶貧開發村,交通設施極為落后,村內僅有19.7公里的簡易泥爛路,坡陡路窄,路面大坑小涯,睛通雨不通,且大部分組還不通公路。這里山險坡陡,水資源利用難度大,80%以上地區嚴重缺水,導致人畜飲水困難,旱澇保收地嚴重不足,生產受到嚴重制約,大多農戶還沿襲著傳統的耕作方式。信息閉塞,勞動力文化低,增收難,甚至一部分農民收入在下降。全村748個勞動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72%。全村437戶1567人中全靠民政救濟的有19戶33人,分別占4%和2%;

                                          特困戶64戶214人,分別占14%和13%,貧困戶148戶492人,分別占32%和30%。

                                          X村自然條件十分惡劣。山高偏僻,氣候寒冷,常年陰雨多日照少,霧大霜期時間長,生態脆弱??筛厣?,人平約0.10公頃,利用率低。雨熱同季,常有旱澇災害,夏季易形成山洪爆發,水土流失,沖毀農田,夏秋季節出現伏旱、秋旱、伏旱連秋旱,嚴重影響農業發展,致使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一直很差,甚至到了“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的地步。同時,由于地理條件的限制,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天然地存在諸多困難,修路架橋,人畜飲水,廣電通訊,農田水利等方面建設成本高、造價大,加上歷史投入不足,村內基礎設施沒有得到大的改善,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差,有的設施今年建好,明年就被自然災害毀了,因而多年的扶貧投入收效甚微。只有以自然村為單位易地扶貧搬遷,從根本上改變其生存條件,才能徹底改變X村的貧困面貌。

                                          列入本項目搬遷的對象為:居住在海拔位置高,氣候條件惡劣,山地縱坡大、土地貧瘠,生存艱難,居住分散的邊遠地區,沒有解決溫飽的貧困戶。搬遷對象戶名冊及基本情況見下表。

                                          搬遷戶名冊及基本情況表 略

                                          2.4? 集中安置點——龍潭坪村基本情況

                                          龍潭坪村位于X鎮的西部,村中心距鎮政府25公里。村委會所在地原為龍潭坪鄉政府駐地。水、電、路設施基礎較好,學校、衛生室、村文化室、商業網點等生活設施配套。該村轄6個村民小組,共有518戶1803人。全村現有山林面積1667公頃,常用耕地面積160公頃,其中水田4公頃,旱地156公頃?,F有成林茶葉面積47公頃。

                                          2006年全村農業總產值258萬元,人均1430元,糧食總產量45.5萬噸,人均占有250公斤,農民人平年純收入1100元。該村已被列入X鎮新農村建設示范村,正在實施的項目有:

                                          1、村莊整治工程,民房統一集中規劃,沿山邊和公路排列建設,形成二片居住區;硬化貫穿全村的8.5公里公路,改擴建5公里村組路,維修、擴寬、完善好組級、片區的已形成公路。

                                          2、農田整治工程,改造糧田35公頃,坡改梯70公頃。

                                          3、農業基地工程,在現有茶葉30公頃,梔果園20公頃的基礎上新發展高標準無性系茶園25公頃,其中無性系茶葉母本5公頃;發展梔果園30公頃;利用橫墩巖一條線油沙田的優勢,鼓勵農民大力發展磨芋生產,形成連片成塊,達到15公頃的種植規模;在村高山區發展核桃70公頃。

                                          4、引進興建一個茶葉加工廠。建設村農貿交易中心,培育和壯大第三產業。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2008年該村農業總產值可達到330萬元,比2006年增長30%,人平占有糧食300公斤以上,農民人均純年收入達到1800元以上。

                                          第三章? 項目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 易地扶貧搬遷的必要性

                                          3.1.1易地扶貧搬遷,是解決高寒山區貧困問題的現實選擇。

                                          目前尚未解決溫飽的人口主要分布于自然條件極差的偏遠特困村。因受其偏遠的地理位置、惡劣的自然環境和長期堆積而成的種種社會與經濟問題的制約,靠開發基本農田、建設經濟林、發展養殖業等常規的扶貧開發措施,財力、物力投入很大,但實際扶貧效果并不理想。改革創新扶貧開發策略,變大量投入、就地扶持開發為易地扶貧搬遷、異地扶持發展,是跨入新世紀高寒山區扶貧政策、扶貧理念、扶貧方式的現實選擇。

                                          1、特困農村特殊的自然和社會環境決定了其要脫貧先搬遷。⑴缺土少水,這方水土難以養活這方人。2006年該鎮有耕地面積4495公頃,占總面積的8.56%,農民人均耕地0.082公頃,80%的可耕地為坡地,且坡度大部分在10至20度之間。由于缺少耕地,農民擇土而居,東一戶、西兩戶。這些散居在自然村莊農戶多數嚴重缺水,多數靠天吃飯。⑵生存環境差,居住海拔高,不搬遷就會“自生自滅”。特困村的群眾,吃藥看病十分困難,一些地方病仍普遍肆虐,多數農民得了病無錢就醫,能抗就抗。因地處高海撥地區,絕大部分地區聽不到廣播,看不上電視。受特殊地理環境的影響,早婚、近親婚姻現象多,后代呆傻、矮小、先天畸型情況突出,大齡單身漢多。

                                          2、特困地區難以創造穩定的脫貧基礎。特困地區 “豐年越溫、災年返貧”的現象普遍存在,往往是好的年景能勉強溫飽,遇到災害年份就更加困難。國家雖然可以扶持其修路、通電、建校和改善吃水、就醫條件,但由于地方偏僻,地形復雜,施工難,投資大,一方面財政無法承受,另一方面由于其居住人口少、利用效益低,也難以長期維持下去。

                                          3.1.2易地扶貧搬遷,不僅對消除貧困而且對整個社會發展都有效益。

                                          1、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是一項投資少、見效快的扶貧好方式。實施易地扶持,把居住在邊遠山區的貧苦戶遷出大山和高海撥地區,不僅能為國家節省大量的扶貧資金,而且能在短期內改變這部分人的生活狀況,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民的生存環境。

                                          2、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是一條讓貧困戶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的捷徑。國家只要把投入這些山村改善各類基礎設施的投資和扶貧資金集中用到移民搬遷項目上,短期內就可使貧困農民徹底改變生產和生活環境,盡快解決溫飽問題,靠自己的勞動脫貧致富。

                                          3、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有利于山區的生態建設。散居于各處的村莊,除了大量開墾以外,對樹木和野生植被的過量砍伐也使當地自然環境不斷惡化。易地搬遷以后,經過自然的休養生息,這些地方的植被環境將有較大改觀。同時,山區各種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可以促進特困山區再建設,將多年閑置的深溝大山綜合治理成林牧基地,走上退耕還林還草的生態農業發展路子。

                                          4、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有利于村級管理和節省行政開支。實施易地扶貧搬遷之后,村莊相對減少,人口居住較為集中,交通、通訊等社區基礎設施條件相對較好,有利于農村人口、計劃生育、社會治安、社區環境等綜合治理,使行政管理的難度大大降低,易于發揮管理效能。

                                          3.2 ?易地扶貧搬遷的有利條件

                                          一是特困地群眾有迫切需要。窮地方窮人思變心切,居住在特困地區的大多數中青年人要求異地發展,已外出打工謀生的,不愿回家婚配育子,有了一定經濟基礎的,正想辦法遷居他鄉。

                                          二是有黨和國家的惠民政策,有扶貧濟困的社會幫扶氛圍。近5年來,該鎮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轉變扶貧理念和扶貧方式,整合各類扶貧資源和資金,共投入資金500萬元,改善農村水、電、路、教育、衛生等基礎設施和環境,推進“九到戶扶貧工程”,全鎮貧困人口得到全方位扶持,扶貧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特別是通過勞動力轉移培訓、發展骨干產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扶貧搬遷項目的連續實施,為易地扶貧搬遷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條件。

                                          三是通過扶貧搬遷區域的劃定,摸清了生態脆弱區域農戶的分布情況和總量,為易地扶貧搬遷做好了基礎數據工作;連續實施了扶貧搬遷項目,不僅為生活在“一方水土養成不活一方人”的農戶樹立了脫貧致富的榜樣,還積累了豐富的項目管理經驗。

                                          99视频国产精品免费观看